对中国的诗歌发展史,我好像还能说上几句。近日,赵丽华在接受《新世纪》采访时说:“我肯定是中国优秀的诗人,不被青年理解很悲哀。”
9月13日前后,这位河北廊坊的女诗人的几首诗歌突然被人有目的、有计划地贴到各个网站,并迅速被网民戏仿,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,随后这位国家一级作家被贴上“诗坛芙蓉”、“梨花教主”等标签。
赵丽华说:“诗歌的乐趣有很多。比如网上流传的几首诗,都是相对而言我比较弱的作品,但就是弱的作品,也有乐趣在。比如《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》(一只蚂蚁/两只蚂蚁/三只蚂蚁/一群蚂蚁/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),写这首诗我想表达的是,我们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所认知的世界,永远都是有限的,是局部的,还有更多更广大的世界不为我们所知。这个诗留白相对大了一些,是想留给读者更多参与和想象的空间,让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一首诗。再如《傻瓜灯—我坚决不能容忍》(我坚决不能容忍/那些/一个人/在公共场所/的卫生间/大便后/不冲刷/便池/的人)。在这样的题材面前,我还讲什么唯美与含蓄吗?我就敲一下回车键敲出这首诗。诗无定法,文无定则,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自由。”
其实,这种“梨花”诗也不是赵丽华的创造。早在《诗经》,就有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这样的“废话”诗;后来又有骆宾王的“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;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”这样的“弱智”诗;李白的“床头明月光”就更不用说了;单就诗歌开始没落的清朝,纪晓岚也没有忘记“梨花”诗的创作:“一片二片三四片 / 五片六片七八片 / 九片十片千万片 / 飞入芦花皆不见。”据说这首《吟雪》的“梨花”不是纪晓岚一人所作,而是一天乾隆帝下朝后,见大殿外漫天大雪,纷纷扬扬,不禁诗兴大发,来了前面的三句,却突然失去了灵感,正当他尴尬万分的时候,纪晓岚接上了第四句,这一接,便使得诗意毕现、龙心大悦。只是到了“五四新文化运动”时期,以胡适为代表的一帮“无聊”的文化人非要为“梨花”诗“正名”叫“现代白话诗”,于是就出现了像戴望舒、徐志摩这样的“叛逆”——他们的诗集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现代白话的清新音韵于一体——写起来实在太难了。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汪国真才在一片诗歌的荒漠里重新振兴了“梨花”诗:“不站起来 / 才不会倒下 / 和更何况 / 我们要浪迹天涯 / 跌倒是一次纪念 /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”(《致友人》)。在没有网络传播,也没有媒体宣传的情况下,汪国真一下红透南疆北国,其诗硬是靠无数青年口口相诵、字字手抄而广为流传。看来,在我们这样的诗歌大国,“梨花”诗不仅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,更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。但为什么到了赵丽华,“梨花”诗却不被理解,尤其不被当代的青年理解呢?对此,赵丽华解释说:“这非常正常。诗人们的诗歌写作跟读者的阅读审美之间落差非常大。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。诗歌现在不被年轻人理解是很悲哀的事情。”哦,原来是现在的青年“荒凉”了!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,赵丽华坚定而又无奈地表示:
我
肯定是
优秀
诗人,
不被
青年
理解,
很悲哀!!!
赵丽华的确是中国当代优秀的诗人之一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诗歌时代的里程碑。因为她又引起了全民对诗歌的高度关注和热情。虽然这之前有郭沫若主编的《红旗歌谣》,有江青称颂的“小靳庄赛诗会”,有华国锋题写书名的《天安门诗抄》。但赵丽华在中国当代诗坛独特的魅力在于:
自从
出了个
赵丽华,
十三亿
人民
都成了
诗人。
功不可没!
——网民
写到这,作为十三亿中国人民的一分子,我不由得诗兴大发。于是犹如当年的乾隆皇帝一样,随口呻吟起来。
《我终于在一个公共厕所门前发现》:一个人 / 两个人 / 三个人 / 一群人 / 可能还有男人和女人
《聪明灯—我坚决不能容忍》:我坚决不能容忍 / 那些 / 自诩是 / 优秀诗人 / 却说 / 读者是 / 荒凉人 / 的人
遗憾的是,我不是乾隆,纪大学士自然不会拍我的马屁。看来我和我的“梨花”是很难青史留名了。宦 平